English蒙文版旧版主站盛乐校区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特稿】国内首支国际大学生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
发布时间:2018-07-04     点击量:

/边辑

“鸿雁展翅飞向南方,芳草低头躲秋凉,含泪告别阿爸阿妈,孩儿出嫁到远方……”6月6日晚,笔者第一次在大学校园近距离听到这首凄楚意蕴的鄂尔多斯民歌——《送亲歌》,这首经典的民歌在大学生的重新演绎下,使其具有了一种更具思念和意味深长的意境,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遐想,时至今日,仍在耳边回荡这首家乡经典。当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乌兰牧骑专场汇报演出在赛罕校区音乐厅举行,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自成立以来,首次以“乌兰牧骑”的打开模式举行的盛大演出。此前,该乌兰牧骑“宝日陶亥”小分队在指导老师那顺吉日嘎拉和孟克其其格的带领下,带着精心排练的鄂尔多斯民歌等优秀文艺作品,在鄂尔多斯东胜区、杭锦旗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巡演之旅。

响应号召 用新思路提升新丝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的指示精神,彰显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特别是音乐学科和人才的优势,丰富学校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品牌建设,促进丝绸之路沿线高校之间的人文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5月11日,学校下发文件,决定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以下简称“国际乌兰牧骑”)。

国际乌兰牧骑队长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兼任,队员以学校音乐专业师生为主,并根据学校国际交流具体任务的需要,下设演出小分队,并吸收相关学院师生参加。

据介绍,国际乌兰牧骑成立后,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热情讴歌伟大的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充分宣传和展示学校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外人文交流、服务内蒙文化事业做出新贡献。

不一样的“乌兰牧骑”存在

“2016年,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21名学生组成的暑期‘三下乡’慰问演出艺术团,深入内蒙古商都县七台镇骆驼盘村、包头市万水泉镇、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和林县黑老夭村等农村牧区,为当地老百姓带去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受到各地领导及父老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德纲介绍说,实质上从学院成立以来,类似这样的基层慰问演出每年都有,足迹遍布全区各地,演出次数超过万余场(次)。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斯钦在共青团岗位工作数年,他说,学校每年都在暑期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慰问演出,演出地点都在基层农村或牧区,演出场地也都是选择适合人群聚集的广场,或一大片空地,没有舞台灯光,没有幕布,而这种演出形式完全就是“乌兰牧骑”的模式体现。斯钦处长说,当今时代,虽然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直面交流,但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永远不可能被替代的,因此乌兰牧骑这种独具蒙古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将继续生存下去,“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的成立很有必要,我们要加强对民族艺术的形式和作品的创新,让世界听见内蒙古的声音,看见内蒙古的风采。

“今后,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内蒙古师范大学优良传统、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继续巩固和做好每年的大学生‘三下乡’慰问演出,全力打造大学生‘乌兰牧骑’品牌,努力为农村牧区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艺创作向世界讲述民族教育的感人故事、传播草原儿女动人的声音。”校团委副书记贾世琦告诉记者。

服务社会 打造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

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表示:乌兰牧骑融铸和传承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的鲜活血脉,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对于提振我们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热情,凝聚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把内蒙古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表示,学校将深入挖掘乌兰牧骑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坚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原则,大力传承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基因。

云国宏校长还表示,成立“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有利于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人文精神通过艺术的表现力传达出去,在世界的舞台上彰显学校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发挥高校各学科、特别是音乐学科的人才优势,丰富学校“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的品牌建设,促进丝绸之路沿线高校,特别是中蒙俄高校之间的人文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精神传承 助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2018年3月9日晚,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乌兰牧骑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为全校师生精彩演绎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宫廷歌舞乐《阿斯尔》。这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邀请到的首支基层乌兰牧骑演出团体在高校舞台上献艺。当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乌兰牧骑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今后,内蒙古师范大学将定期或不定期针对乌兰牧骑队员进行声乐、器乐、舞蹈、作曲技法等中短期培训,为镶黄旗乌兰牧骑培养专业人才,乌兰牧骑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大草原独有的艺术,是“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艺术,是被草原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需要的艺术。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宝成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的成立将为学校也业已开展“丝绸之路国际那达慕”增添新的血液,从而有利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与人文精神通过艺术的手法一并传达出去,长此以往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品牌与名片,对广大师生而言更是一次充满挑战色彩的难得机遇。他强调,乌兰牧骑最本质的精神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之后,全区各界深刻认识到乌兰牧骑这个珍贵的文化宝物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义。“可以说,当前,乌兰牧骑不仅是作为一种娱乐和宣传手段存在,同时还肩负着不可忽视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

站在历史的关口,回望来时走过的路,不忘初心,传承光荣。内蒙古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将继承老一辈“乌兰牧骑”60年红色基因,不断创新融合,结合学校育人核心工作,在创作、实践、演出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不断转型升级,努力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广大群众,力争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