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徐欣悦 杨英浩)3月29日下午,内蒙古师范大学“非遗”进课堂启动仪式在盛乐校区举行,校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王来喜,和林格尔县文化体育广电局副局长孙世平、和林格尔县文化馆馆长刘瑞娥以及中国当代著名剪纸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剪纸艺术大师、内蒙古剪纸学会会上段建珺应邀参加启动仪式。

王来喜教授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国家保护和重点开发的对象,老一辈传承人不断消失让非遗文化陷入消亡的危险境地,在这种局势下,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年轻一代重拾文化、重拾历史。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非遗传承课是内蒙古高校里独树一帜的,别具特色的,将实践融入课堂,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旨在让大学生们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同学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身边的文化与民俗。

孙世平副局长在讲话中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创举给予高度评价,他赞赏学校能够在大学教育中能够将传统文化植入到课堂,特别是能够重视和引进本土大师走进课堂,这对于带动青年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丰富大学课堂形式和内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瑞娥馆长在启动仪式介绍了和林格尔县的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了和林县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县级非遗资源,她对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大加赞赏,并表示在学校日后的开展的“非遗”进课堂活动中,给予积极支持和关注。
当日,继上周传统手工艺进课堂之后,“非遗”进课堂正式拉开序幕,首个亮相课堂的非遗项目就是来自和林格尔的剪纸艺术。在为期四周的课程中,剪纸艺术大师段建珺老师将分四个主题模块进行教学。
作为课程第一讲,段老师首先安排了剪纸艺术鉴赏课,向同学们展示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解读了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现状、意义。来自盛乐校区不同专业、年级的40名同学与大师面对面,现场感受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课上,通过段老师精心准备的视频与课件,我们了解到,和林格尔剪纸是中国北方剪纸最具代表性的剪纸文化遗存之一,是由世代生活在和林格尔地区的农牧民劳动妇女为主体创造的,经过代代传承发展,成为承载本土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经历了经济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急速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和林格尔剪纸一度面临消亡。但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下,1998年7月10日,和林格尔县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学术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成立,是和林格尔剪纸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

从1994年到2010年,和林格尔县共已累计抢救、发现珍贵的原生态和林格尔剪纸七万余幅,发现和保护老一辈剪纸传承人2600余人。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在段建珺会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各类剪纸活动,努力探索剪纸在新形势下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工作,涌现出以张花女、段建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才华横溢,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杰出剪纸传承人和经典剪纸作品。
在这堂别开生面的选修课上,段老师讲得认真,同学们听得认真。同学们紧紧跟随着段老师的思路,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同学们不但能体会到剪纸艺术传承的艰辛,而且更能体会到非遗文化独特的民族性、历史性。
张萌同学是基础教育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当听到学校要开设“非遗”选修课程,自己第一个报了名,并与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学姐高媛一同倡导,联合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一个“非遗传习社”社团,这也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首个由学校科研机构主办的社团。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生,我有幸了解到‘非遗’知识并能够参与到‘非遗进课堂’的活动中来,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和激动。在这之前,我对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微。只是通过课堂、书本、媒体等途径浅显地知其表面,而从未真真正正地走近它,触摸它,感受它。今天,当我真切的见到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亲耳听到他为我们讲述他所传承的非遗项目,亲眼看到他亲手做的非遗产品,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非遗’项目落地师大,这无疑是对我们师大学生莫大的福利。能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到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脉络,学校能够在课堂上开设‘非遗’课程,我觉得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非遗进课堂’的落实,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仅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文化的传承。我很感恩能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更对我们‘非遗’文化传承充满信心! ”参与这堂精彩课程的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段建珺老师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时说,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高校具备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人才,而地方高校又有着与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等长期交流合作的渊源与传统。因此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方都无法代替的,它应承担起唤醒社会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的重任。他呼吁大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非遗课堂中来,让非遗文化重现芳华。



相关链接:
和林格尔剪纸是地域文化观念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地区古老而珍贵的活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学界誉为“农耕与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之所以将其称为“活态文化”,是因为剪纸不像一些文化一样已经被埋葬,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现如今,许许多多的文化都来自于考古抑或是古籍,物品无法张嘴,它们之中蕴含的文化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剪纸流传至今,历史悠久,并且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形式诉说着它的传奇。
剪纸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传统的美。因地域差异,各地剪纸风格迥异。和林格尔剪纸在表现上多用阴剪,具有阴山岩画独特的“影绘”艺术特质,也因此闻名海内外。和林格尔剪纸内部刻画极尽简约,呈现出一种古朴浓厚、精雅别致的鲜明个性。简约而不失凝练,静中有动,动中显静,耐人寻味,或许就是对和林格尔剪纸最好的形容。段建珺老师作为和林格尔剪纸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风格清新明快,刚柔并济。段老师的作品,尤其是草原民俗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充满生命力、充溢着具有浓烈草原独特生命气息的艺术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冯骥才先生曾赋诗赞誉他的剪纸艺术:“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