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展的时代标签逐渐从“后工业”转变为“信息化”。遥想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首次被译入国内,书中所提出的“信息化时代”引起了国人瞩目。其时,因特网才刚刚进入历史舞台,虽然无数人为托夫勒的预言所激励,但恐怕少有人能相信数十年内全球将掀起“信息化”的巨浪。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接踵而来时,我们感叹“托夫勒走了,世界依然活在他的预言里”。
与工业化时代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同,信息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的关键资源。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功能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生产工具成为了社会主要生产力。而“信息化”就是这个培养、发展以信息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在今天的语境中,“信息化”既是对经济、社会等诸领域所发生变化的实然描述,又是对国家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应然指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已把“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
今天,工业信息化、商业信息化、医疗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等的层出不穷不仅正从各维度全面提升着世界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的面貌。但与其他领域与信息技术、信息化之间的“单向依附”关系不同(这里说的“单向依附”指的是这些领域只是单纯地通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等信息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从而实现该领域的变革与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信息化之间是一种“双向依附”关系:即一方面教育固然需要信息技术、信息化的深度介入实现效能的跃升;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更需要“教育”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甚至是引领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而这两者合于一处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全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要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时代已不仅仅事关教育自身,同时也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要使教育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关键就是推进教育信息化。
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是国家战略、社会共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来看,要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使教育能更好融入信息化时代,从而让教育这项人类最古老的行为绽放出新活力,关键是要从“技、艺、道”三个层面入手。
首先是“技”,即要实现教学工具、设施,教育装备、资源的信息化。从近年的实际来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对教学工具、设施、装备、资源的信息化的投入已经不少,学校宽带接入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量都有长足的增长。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所投入的工具、设施、装备、资源是不是能符合“信息化生产工具”的内涵?如前所述,“信息化生产工具”的特点就是能便捷、有效、快速地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信息,如果不能达成上述要求,那这个“生产工具”最多只是“电子工具”,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生产工具”。二是投入方式是不是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脚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今天呈现出“曲棍球式曲线”特征,尤其是各类终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如果是追着趋势买终端,那结果一定是捉襟见肘,因为资源毕竟有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应当要因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调整教育信息化的政绩观,要“重应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网”“云”和在线资源的建设上来,而在“端”的部分则可以采用“自带设备(BYOD)”“外包租用”来加以推进。
其次是“艺”,即要实现教学、管理、服务模式的信息化。海德格尔曾言:“技术之所是,包含着对器具、仪器和机械的制作和利用,包含着各种被制作和被利用的东西本身,包含着技术为之效力的各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设置的整体就是技术。”从中不难看出,工具、设施、装备、资源只是达成技术目的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利用好”这些工具,技术目的就将落空。而要“利用好”这些工具,关键就是要从目标入手,研发出与各类信息化工具相适应、相匹配,从而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潜在价值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而这些就是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的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模式的信息化应当要走在工具的信息化之前:有了成熟的模式后,工具才不至于成为摆设。需要指出的是,好的模式一定是教学者、管理者、服务者与技术开发者深度交流、“妥协”(即对于模式和技术的不断修正)后的产物,因此教育信息化推进者要特别注重创造教学者、管理者、服务者与技术开发者的交流环境。
最后是“道”,即要把信息化纳入育人目标之中。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所谓“育人目标的信息化”,实际上指的是要把培养适应、引领信息化时代人才作为发展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大核心目标。什么是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该怎样培养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要求”为这两个问题作了重要指示。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化的确可以成为助力落实“九个要求”的根本途径,但同样也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是广大教育信息化推进者要特别警惕的。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没有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技、艺、道”三个层面在《行动计划》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和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信息化时代的融合之路也必将因此越走越宽。(任友群)